刚读过一篇贴文,作者因着自己的处境而将自己套入《路加福音》10:25-37中,作了一些反思。她的感受是真实的,也是困难的。然而,在阅读其反思时,却也让我从另一个自己从来未有想过的焦点来看耶稣这出名的比喻。或许,需要先声明,这反思没有针对任何人的动机,纯粹是面对经文与处境的一些感想。
诠释比喻时,需要知道比喻只有一个或两个主要信息,过度诠释容易叫人模糊了焦点,注意旁支而忽略了重点。然而,从一个“灵修”的角度来阅读,然后再对焦主要信息,也未尝不可。
两个没有停下脚步的祭司与利未人都是宗教人士,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有意选择他们这种身份来批判,主要是因为前来试探耶稣的乃是一个律法师(与祭司和利未人属于同一个范畴的人物)。我们常会说,他们当时可能是要赶去耶路撒冷,可能是当时当值的宗教人士,因此不愿意停留下来帮助那位受伤的人。这个猜测是合理的,因为这可能也是耶稣批判的焦点--他们拘泥于律法的字面要求,却忽略了律法的精意。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走远一点。这两位仁兄,他们真的是如此冷血吗?他们经过这个奄奄一息的人士身边,他们的感受到底如何?他们或许曾放慢了脚步,打量了这个受伤的人,他们知道这人需要帮忙,但他们却有任务在身。停下来,固然能帮上忙,但,圣殿那边的工作又如何呢?当他们如此走过去时,内心可能深深在自责。他们有没有可能曾经回头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应该给他们多一点体谅与包容呢?在教会中,或许每天都有许多弟兄姐妹正在为不能达到某些“要求”而自责,他们看见我们时,是觉得被接纳,抑或有更多的责备呢?
回到这比喻的主要教导,耶稣是在诠释爱上帝、爱邻舍的时候提出来的。学习在爱他者身上去实践爱上帝的生命,这是我们的焦点。有些人走得比较快,有的比较慢,但,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若祭司与文士自认为很爱上帝,而不看那伤者一眼,这比喻批判了他们;但若撒玛利亚人认为自己做得很好,而看不起因软弱而暂时不能停下脚步的人,这比喻也同时给予他批判!若是保罗在场,他或许会说这不过是野橄榄呢(罗11:17-24),撒玛利亚人是站在前者的软弱上,所以也没有资格骄傲!
我们都在学习,愿基督的爱激发我们(林后5:14)!
14 comments:
很好的反思。。。
就此,我也写过一篇,不妨来批批。。。谢谢
哈哈,贴文中的撒玛利亚人好像没有讲过什么喔!
比喻的教导应该是人的生命比什么都来得重要,甚至停了一场崇拜来救人也是值得的吧。
但你说的对,比喻往往是要带出特定重点,不可用它来解所有的教导。
谢谢不肖兄,小弟不过是习惯性吹吹水而已。
水方兄,
圣经中的好撒玛利亚人的确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付出与服侍他者,所以耶稣说,“你去,照样做吧!”
我想说的时,这个比喻一直都对我们发出批判,因为我们的生命太像祭司与利未人了,而谁知道这祭司与利未人,可能曾经也是“撒玛利亚人”?要如何一直成为撒玛利亚人呢?
我认为比喻的焦点是如何爱上帝,这符合耶稣讲述这个比喻的场景。
说得好,所以教会需要强调肢体的服事;我们没有人可以担保自己每次都做那撒玛利亚人,只是总得有人做,自己也总要做过!这,也是上帝的心意吧。(祂更知道人的有限!)
水方兄,
你终于明白我想要表达的关注了。
多加一句,“自己总要做过”,但做过了不要去批判别人做不到,这样又掉回到祭司与利未的批判去了!
后记:刚刚发现贴文有个评分机制,帮我去玩玩吧!我刻意加上了“垃圾”一栏,因为有自知之明!
哈哈,你要说的是这比喻很“无辜”是吗?
没有啊,这比喻若被“强奸”了,确实无辜,又可怜。
但是,这比喻却好像双刃的利剑哦!想强奸它,找死啦!
Rom 11:17-24 ;)
Wesley, 谢谢你的指正,修改了。
孙宝玲说过,比喻只有一个,两个,重点解释,那是旧派的解经原则。
当今学术界,打半接受,比喻可以有多个解释。。。multiple interpretation.
PS 有闲情出来,吹吹水,已经是我,不肖生的福气。。。。获益不浅。。。
哈哈,那么我是另一半仍旧比较倾向一、两个主题的旧派学术。
不肖兄,你最后那段文字,显示出你才是吹水大师,敬佩!
PS,
對你,我是真心,,從來不吹水..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