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30, 2009

一段华人教会应该熟悉,却不然的经文

对于基督徒是否可以吃祭物这议题,华人教会并不会陌生,因这是我们生活中一个真实的问题,然而,这却没有激发教会对《林前》8-10章的教导作出详细的释经处理。

Wendell Willis的博士论文发表于1985年,当时他说《林前》关于吃祭物的这个课题,并不像保罗神学的其它议题般,受到广泛的注意与讨论,除了圣经注释书,在他之前就只有一篇论文是研究这题目的。【1】然而,约25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有许多改变,圣经注释的出版不在话下,而且还有多本相关论文在优秀的圣经研究系列中出版,【2】另外不少研究也在期刊中发表。【3】

然而,在汉语学术界,针对这几处的经文之讨论主要是集中在圣经注释书中,以汉语出版的专著却寥寥可数。杨克勤是汉语学术界研究这段经文的主要学者,他的博士论文以英文出版,【4】而中文则只出版了其中一部分,【5】主要关怀是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与圣经诠释的问题。杨氏另一本中文相关著作,【6】《圣经修辞学》则主要探究圣经修辞学与希罗文化的关系,并在其中两章中以《林前》第810章为释经范例,严格而言并不属于此议题的专著。另外,一些讨论祭祖课题的文章也会选择以这段经文为指导原则,【7】但却仍旧不能算是释经专著。

这段经文值得有学者用汉语来进行释经研究并出版其成果,必能为华人教会带来贡献。

注:
【1】Wendell Lee Willis, Idol Meat in Corinth: The Pauline Argument in 1 Corinthians 8 and 10, SBLDiss Series 68 (Chico: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985), 2。然而,Alex Cheung纠正了Willis,指他忽略了当时另一份论文,参Alex T. Cheung, Idol Food in Corinth: Jewish Background and Pauline Legacy, JSNTS Ser. 176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9), 16, n.2。无论如何,Willis的观察在八十年代仍旧是真实的。

【2】例如Cheung, Idol Food in Corinth; Derek Newton, Deity and Diet: The Dilemma of Sacrificial Food at Corinth, JSNTS Ser. 169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8); Richard Liong-Seng Phua, Idolatry and Authority: A Study of 1 Corinthians 8.1—11.1 in the Light of the Jewish Diaspora, LNTS Ser. 299 (London: T & T Clark International, 2005) 等。

【3】可参Cheung, NewtonPhua的书目。另参Joseph Fitzmyer的相关书目,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YB Vol. 3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49-352, 374-376, 395-397, 403-404.

【4】Khiok- Khng Yeo, Rhetorical Interaction in 1 Corinthians 8 and 10: A Formal Analysis with Preliminary Suggestion for a Cross- Cultural, Chinese Hermeneutic (Leiden: E. J. Brill, 1995).

【5】杨克勤:《跨文化修辞诠释学初探》(香港:建道神学院,1995)。

【6】杨克勤:《圣经修辞学希罗文化与新约诠释》(北京:宗教文化,2007)。

【7】杨克勤:《祭祖迷思:修辞与跨文化诠释的回应》(香港:基文,1996);麦兆辉:《尊天敬祖:当代华人基督徒对祭祖的回应》(香港:浸信会出版社,2008),页160-195

Saturday, June 27, 2009

熟悉与陌生

昨天早上起床后,像往常一样祷告,感谢上帝一夜的保守,也求祂带领新的一天之生活。忽然,我觉得自己的语言是如此熟悉,甚至是习惯,好像没有经过思想,就说出来的,完全没有意识,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不是说方言,说方言是否是这样的呢?)。我惊觉自己已经太熟悉了。。。

当时,我作了一个调整,我尝试用一种陌生的语言来说话,这种语言不是我陌生的,却是在祷告中,一种陌生的语言。我用了粤语来像上帝祷告,而我发现,那祷告是真实的。

人能够适应环境,这是上帝给我们的恩赐,否则我们活不下去。然而,熟悉到适应,然后到习惯,却很多时候成为了我们向前走的拦阻。或许,我们需要学习“陌生化”自己(余德林语),从另一个角度去检讨、思考、反省,我们会看见另一片天地。这不只是在祷告上如此,对人际关系、工作、学习、事奉等都是可行的。

愿上帝帮助我们。

Friday, June 26, 2009

书评(旧约为主)

Review of Biblical Literature 刊登了一些以旧约为主的相关书评:






残酷的上帝?

《约书亚记》是其中一本我又爱又怕的书卷。

小时候,我很爱它,因为里面充满了我喜欢的战争故事,如喇合如何拯救探子、耶利哥城的故事等。然而,认真阅读这部著作时,却是叫人害怕的,因为上帝对待迦南七族为何是如此残忍,难道连一次机会也没有?在《五经》中,上帝还吩咐要眷顾以色列民中间的寄居者,进入应许之地后却要赶尽杀绝,为何如此呢?

“市场”上有许多答案,但却还是无法说服我(虽然这并不足以叫我怀疑上帝)。旧约学者Robert L. Hubbard Jr. 也在一篇文章中坦然承认他的挣扎。他认为,只有从基督的眼光来看这些事情,才能叫他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迦南人”。

我听过谢品然博士的一个讲解,蛮精彩的。由于那是一个闭门会议的讨论,恐怕我会误解了他的意思,我会尝试在其新书,《开放的文本:圣经学和公共神学关系的初探》(香港:研道社,2009)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再与大家分享。

Wednesday, June 24, 2009

《以弗所书》圣经注释简评

Nijay Gupta 在其部落格简单评论了几本《以弗所书》的注释,请看这里

我在想,以后自己是否有资格简评一下《哥林多前书》的注释呢?

Moore College所推荐之圣经注释清单

澳洲Moore College所推荐之圣经注释清单,请看这里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从网络上发现这个网站,有相当丰富的早期教父资料,包括阅读一些免费的教父文献,大家不要错过。

Tuesday, June 23, 2009

我的书到了!


Kar Yong的新书终于到了,恭喜他!同时,我的书也到了!哈哈,当然不是我写的书,却是我从CBD买的书,一样兴奋!

1. James R. Cochrane, Circles of Dignity. Fortress, 1999.

2. Elisabeth Schussler Fiorenza, Rhetoric and Ethic. Fortress, 1999.

3. Clark H. Pinnock and Barry L. Callen, The Scripture Principle: Reclaiming the Full Authority of the Bible. Baker, 2006.

4. J. William Whedbee, The Bible and the Comic Vision. Fortress, 2002.


6. Karen L Bloomquist and John R. Stumme (Editors), The Promise of Lutheren Ethics. Fortress, 1998.

7. Victoria L. Erickson and Michelle L. Jones (Editors), Surviving Terror: Hope and Justice in a World of Violence. Brazos, 2002.




11. Craig Bartholomew (Editor), Out of Egypt: Biblical Theology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Zondervan, 2004.


收到新书当然高兴,但这还有一个因素,这12本书的价钱,居然不超过马币120元!有人告诉我,传道人不能说谎,所以,你自己选择是否要相信!

Friday, June 19, 2009

今早崇拜的讲道

毕业生一般上都有机会在神学院星期五的崇拜讲道,而今天是轮到我有这个荣幸。

我第一次用三代经课传讲信息。迟些再把今天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谢谢一些同学与老师的回应,希望我们大家能一起忠心事奉,成为上帝话语的执事。以下有黄迪华牧师的
评语与鼓励,还有水方兄的照片与问题,谢谢他们。特别是水方兄,他被命令封笔,却还刻意前来为我打气,并破例写下这文章,希望他的老师手下留情!

Thursday, June 18, 2009

恭喜、恭喜!


不久前,收到来自佩菱(我的大学学妹,目前在伦敦修读工程博士学位)的sms,告知她的论文答辩顺利过关,替她感到高兴!

恭喜你,廖佩菱博士!

Tuesday, June 16, 2009

一些亮光!

今天早上见了论文指导老师,与他讨论到目前为止,我的研究进展并一些立场轮廓。

由于时间不多,我只是希望能把一些观念告诉他,并寻求“祝福”,然而,这次的见面却是带来“盼望”的。我之前的论述似乎少了那重要的“研究难题”(不是没有,而是很薄弱,而且难以连贯),但这次的讨论,老师成功把我其中一个争论议题重新架构,成为这论文中的主要论据,这也让我对这文章更有信心。

当然,由于重新把焦点调整,我需要至少重修论文中的其中两章,以便把论题锁紧。虽然如此,若能把这研究做得妥当,还是值得的。

我只希望,能把接下来的时间掌握得更好一些!

孙宝玲牧师新著:《新约伦理》

孙牧师的著作常是令人期待的,其最新作品《新约伦理》也即将面世,以下是其“序”及目录
---------------------------------------------------------------------

《新約倫理》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會倫理系列」其中一冊,也是原來構思中最後的一本。我有幸能夠成為最後的一個作者,得感謝曹偉彤院長一直以來的鼓勵和支持。本書內容的構思,以至部分資料搜集,乃於2007年在愛丁堡大學安息年訪問期間完成。「孔憲紹基金」為筆者留英期間的需要提供資助,謹此致謝。

感謝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葉敬德博士賜序。葉博士學有專精,所長之學正是基督教倫理學,今蒙葉博士寫序,實深感榮幸。

2006年,我曾自詡已入知命之年。20062008年這三年間,於公在私,生命卻經歷了從來未有過的體會和激盪。信仰越過腦袋裡的認知學識,沉澱在血肉的生活裡,糾結於白天的人際交接、黑夜的獨處靜思。

聖經從來沒有如此真實過;我也從來沒有面對過如此的挑戰。信仰與生活,是如此近,那麼遠。對於一個已經五十歲的人而言,何去何從似乎是一個荒謬甚或危險的問題。但心裡明白,「何去何從」是實在和嚴肅的心靈尋索(soul searching)。那不是地理空間的探究,是心緒、價值、方向、情愛、信仰的置放和確定。「怎麼走下去?」是確確實實的「信仰之跳躍」。

士每拿主教坡利甲(Polycarp, Bishop of Smyrna, c.69-c.155)曾言:「八十六年來我所事奉之主從未薄待於我,我又怎能有負那救我之主?」與古教父相比,我輩猶如滄海一粟,唯一相同的,是恩主耶穌的凝視與同行須臾不棄。是以,我也自勉:「怎能有負於恩主的呼召?」

恩主從未薄待於我,其中一份厚恩,是祂在我四周預備摯友諍朋,他們不僅信任我,更時刻提醒我,甚至伴陪我走當走的路。藉此機會,我必須向友人致謝,他們的同行讓我瞥見基督的容貌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約十五13

* * * * * * *

全書大綱

緒論

第一部 耶穌的生平與意義

第一章 耶穌與新約倫理

第二章 從福音書看耶穌的倫理憧憬

第二部 門徒的生活:性、家庭、婚姻

第三章 性、家庭、婚姻

第四章 同性戀

第三部 門徒在世界:權勢與鄰舍

第五章 新約中的政權

第六章 權勢與救贖

第七章 寬恕與復和

第八章 鄰舍

全書約十四萬字,秋季前出版

Monday, June 15, 2009

原来,一切都是言说!

刚从饭厅回来,发现大家都很遵守规则,也很不遵守规则。

吃饭时,少了平时的吵闹,只有餐具摩擦的声音。坐我隔壁的朋友告诉我,这很恐怖,有点像监狱中的饭厅,而且还可以想象狱卒拿着铁棍在周围游走。对了,他“告诉”我?是的,他亲口告诉我,我们谈话了。

同时,我也在饭厅中发现一个现象,原来一切都是言说!

有人用微笑言说;
有人用目中无人(大概只有上帝)的态度言说;
有人用眼神言说;
有人用手势言说;
有人用手机短讯言说;
有人用低头不语言说;
而我们,选择了用一般的方法言说。

是的,言说不等于不能平静,而静默不等于没有言说!

这,是今天的第二个反思吧!

静修会的第一个反思!(更新再更新)

今天是神学院的开学日,根据传统,我们是以静修日来开始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的(第一学期则是退修会)。

这段时间,我被要求反思一个人物,以利亚先知。然而,还没有反思人物之前,让我反思今早在半小时中所听见的一句话:

“当你与人说话时,你就听不见上帝的声音” (When you talk to each other, you can't listen to the voice from God)

这句话,绝对不陌生。我记得在神学院这短短的两年半中,我至少听过两次(有印象的)。让我尝试作一些反思:

1. 神学院里面的人(包括老师),都不够“属灵”,以致我与他们说话时,我就听不见上帝的声音了?

2. 上帝不喜欢我与别人说话?

3. 上帝与人是对立的(绝对的他者?)?

请不要定我的罪,我只不过是反思而已,而且我是放问号(?)哦,表示我不知道!

我不否定这句话,但这句话不一定对。成为一个牧养的人,我需要安静等候上帝,也需要聆听他者,因为上帝也能透过他者向我说话。再一次,我想起Brother Lawrance及特蕾莎修女。

今早有一点错愕的是,听到这句话以后,再听接下来的几句话,可以是相悖的。下几句是什么呢?

“若不认识人,就不认识神;若不认识神,就不认识人” (出自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

好了,继续反思以利亚!

注:讲员的讲章看这里这里这里。一些“颠覆性”的反思看这里这里

Ordination of Rev. Dr. Lim Kar Yong


我的老师昨天下午在其教会,PJEFC接受按牧,恭喜他!我由于要带领一个聚会,无法出席,照片是取自Dr. Alex Tang的部落格。等一下见到他,要叫他林家扬牧师(博士)了!

Saturday, June 13, 2009

假期完了!

假期已经完毕了!今天开始回到实习教会,开始忙碌的周末实习,下星期一则是神学院的开学静修日。在假期开始时,我写了一篇贴文,分享打算在这假期中完成的工作,现在应该是点算存货的时候了。

这假期,我完成了什么呢?
1. 完成了《俗世中的上帝》之书评。
2. 带领了家乡教会的家庭营,并在其中分享了4堂信息。
3. 在昨天深夜完成了论文第4章(林前10-11.1释经)的初稿。这份初稿超过10000字,129个注脚,21页。里面有些观念回应了近代的一些研究,需要在下星期与指导教授讨论,希望以后有机会在这里分享。
4. 完成了两堂信息,是要在明天Sg. Rambai少年军的训练会上分享。第一堂是关于学业与信仰及领袖的真谛;第二堂则是从但以理身上学习功课。

一些有待完成了工作:
1. 下星期五神学院崇拜的信息。
2. 公共神学的文章。
3. 月尾主日崇拜的信息。

感谢上帝的带领,也继续仰望祂在前面的恩典!

Friday, June 12, 2009

不可原谅的罪:抄袭!

最近,神学院教务主任在他的部落格上说,他在忙于写信给学生,不是情书,而是警告信,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抄袭!接着,Kar Yong也对这问题给予了回应

在学术界,抄袭是不可原谅的罪,而这是进入大学时已经被提醒的,而在神学院第一个超闷的礼拜中,这提醒还是历历在目的。

为什么学生会抄袭呢?
1. 我们其实没有抄,而是太聪明,想得和学者一样,而且用词也几乎相同!他们没有参考其他学者的意见,所以没有注脚,这哪来抄袭?

2. 所有东西都曾经被想过了,本来就是自己想到的,是Calvin, Barth, Dunn等想得和我一样,为何要放注脚?(对于这一点,我有自己在注脚中的表达方式)

3. 我们忘记了放注脚,不是有意的。

4. 我们懒惰,写注脚太麻烦了,标点符号又多又杂,索性少放一两个!

5. 我们想假扮得很聪明,谁不是如此呢?

6. 我们以为老师都是混日子的,哪会认真读我们的文章,还去翻查参考书核证我们的注脚呢?

7. 我们的语文不好,无法更好的表达,所以只好。。。

还有什么原因吗?

p/s:本来我是写“他们”的,但最后改了“我们”,这除了是修辞中的情感认同(Pathos),也认同那是许多同学的挣扎。

Thursday, June 11, 2009

签署联合声明,反对回教党动议查禁Sisters in Islam

第55届回教党代表大会日前通过,促请回教裁决理事会(Majlis Fatwa Kebangsaan)查禁国内著名非政府组织回教姐妹组织(Sisters in Islam ,SIS),并要求若证实该组织违反回教教义,把其成员送往宗教改造中心的议决,已经掀起国内许多非政府组织及多名朝野议员、著名学者及社运人士的强烈反弹。

日前,一些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团体已经发表了联合声明,反对回教党的不民主动议,并要求有关方面撤回相关动议。在此也请大家上网签署相关声明,请到这里

JOINT STATEMENT BY MALAYSIAN CIVIL SOCIETY ON PAS RESOLUTION TO BAN SISTERS IN ISLAM

We the undersigned are deeply disturbed by the call on the part of the Pan-Malaysian Islamic Party (PAS) to have Sisters in Islam (SIS) banned and its members rehabilitated should its activities be determined to be contrary to the Islamic shariah. It is apparent to us that in making the call in the manner that it has, PAS has already formed the view that SIS should be banned and its activities brought to an end.

While we respect the freedom of members of PAS to associate in a manner that they consider appropriate or warranted as well as their freedom to express a view in association on such matters as they see fit, the members of SIS, or any other organization for that matter, are equally guaranteed those freedoms. No one person or organization has a monopoly over the right to express views on matter of public importance. The call to silence SIS and send its members for rehabilitation is an act of violence against those freedoms and their constitutional underpinnings. It also lends itself to further closure of the already narrow space of public discourse and debate that a slew of anti-expression laws have allowed Malaysians.

For Malaysia to mature into the democracy that Malaysians aspire to, it is vital that diversity, even of views, be protected and nurtured. Respect for the freedoms guaranteed to all Malaysians by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be they members of PAS or any other organization or simply individuals, is crucial to this endeavor.

The demand for action against SIS culminating in a ban is not easily reconciled with PAS public rhetoric in favour of a more democratic and inclusive Malaysia. On the contrary, the demand is wholly anti-democratic. We reiterate that though members of PAS are entitled to their views, the call for the banning of SIS is wholly unacceptable.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e question of banning any organization purely for their views should not arise at all. Differences of views must be respected and, if at all,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In view of this, we urge PAS to reconsider its position and take such steps as are necessary to retract the call for action against SIS.

Wednesday, June 10, 2009

猜一猜!(2)


那天放了一些婴孩照片,过后就忘记了,也就没有了下文!

恭喜我的大学学弟、学妹,信义与书琴,还有他们那健康可爱的宝宝!愿上帝赐福他们,特别是这小宝宝,能在爱中健康成长!

有趣的科学知识!

以下文字来自林放,一个新的部落客。

和您分享在一本书里看到<你不知道的科学知识>,摘录如下:
*虾米的心脏在头部。
*猪无法看到天空。
*老鼠和马不能呕吐。
*猫的尿液是夜光的。
*世界人口的50%从来没有接过电话。
*人的心脏可以产生把血液喷出30尺高的压力。
*你永远不可能用你的舌头舔到你的手肘。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是英文中最难以发音的一个句子。
*如果你打电话超过一个小时,那么你耳朵里的耳屎会增加700倍左右。
*找情人的广告中,有30%是已婚者发布的。
*打火机是比火柴更早发明出来的。
*70%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试图进行同一个动作:那就是用自已的舌头舔自已的手肘。

Tuesday, June 9, 2009

不甘寂寞的回教党!

刚落幕不久的回教党大会,是308后第一个民联政党的代表大会,自然受到关注。该党署理主席之职面对空前的激烈竞选,然而,这一切都被“要与巫统会谈”,或“组织联合政府”这议题所遮盖。

哈迪阿旺或许真的如再益所说,太自信了,他难道不知道,大部分的选民在308把票投给民联,不一定是喜欢民联,而是因为讨厌国阵吗?当人民期待民联继续壮大,并且带着清廉、诚恳的心服务选民的时候,他老人家却说要回到近乎过期的巫统中间,他到底想些什么呢?

不管是因为对官位渴望,还是要在民联中耍个性,抑或要压制安华的声望,当一个政党的心不再真的为人民而设想的时候,也就是要被人民垂弃的时候了!

现在离全国大选还有一段时间,希望民联三党能认真思考如何真诚的服务人民,否则,两线制的期待,惟有继续往后推了!

The Qumran Visualization Project

从网络上发现这个网站,里面有对新约时代的昆兰社群(Qumran Community)的电子艺术重构的成果,有不少的照片与映像,欢迎大家到这里游览。

Monday, June 8, 2009

他者性 Otherness

莫尔特曼(J. Moltmann)在处理神学的公共性时,“他者性”(otherness)是常常出现的。

‘如果我们尝试将上帝视为“完全的他者”,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在上帝里是“他者”、“异者”,那么,我们便往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我们不再尝试将“他者”和“异者”变得和我们一样,而是接纳他们的特色(并与他们携手改变社会的差异性),那么,我们才能学会尊敬“他者”和“异者”。接纳“他者”就成为社会正义的形式。这做法的前提当然是建立在上帝与我们的关系上:我们晓得,我们是以“他者”的身份被上帝接纳,我们是以“异者”的身份被上帝称义。’(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页19)

这一点,在教会走向公共论域时,常常需要自我提醒与反省的。我们是的敏感于“他者”的身份,聆听“他者”的声音呢?还是,我们习惯于言说,而忘记了聆听;我们习惯于扮演真理的代理者,而忘了真理可能也在“他者”身上?认识“他者”,接纳“他者”,这是彼此尊重的起步。莫氏的这个提醒,让教会不只在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中要注意,也让教会能反思我们的牧养、宣教与关怀。

猜一猜!


猜猜这可爱的宝宝是谁家的孩子?猜中没奖!

Sunday, June 7, 2009

神学的公共性

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是德国著名神学家,于1952年在哥廷根大学取得其神学博士学位,随后投身神学教育,目前乃德国杜平根大学荣休教授。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洗礼,并在英格兰诺丁汉附近的诺敦(Norton)战俘营接触了基督教神学,从而改变了其一生。他的著作对当代神学界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的作品是《盼望神学》、《被钉十字架的上帝》、《来临中的上帝》等。他那二战的经历促使他以“盼望神学”为其神学思想的轴心,同时,也驱使他参与公共与政治的论题探究。

在《俗世中的上帝》(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3)第一部分的第一篇文章中,莫氏开宗明义指出,神学只有一个主题:上帝,而这就是莫氏处理神学的出发点。由于上帝存在于祂的国度中,因此神学必须为上帝的国而建构,所以神学必然是“上帝国的神学”,也就必然是一种政治性神学。本于这样的理解,莫氏认为神学必须参与公众事务,而这种神学在面对教会时,需要有制度上的自由,及学术上的开放。因此,公共神学(或公众神学)必须关心社会中被压迫及边缘化的一群,他们必定是基督教的政治神学所关注的对象。

然而,对莫氏而言,产生自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弥赛亚盼望的西方现代性正是公共神学所要批判的。一种错误的弥赛亚观驱使人不断去掠夺,包括对大自然的掠夺,这从起初的战争殖民,到后来的科技殖民,都是一种强人弥赛亚观的体现。因此,公共神学需要对这种被扭曲的情况提出批判。莫氏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第一,重新聚焦所盼望的对象上帝,而非夸胜主义,因为这位上帝乃是那“被钉十字架的上帝”。第二,人论的重新诠释,一种注重群体互动,为“他者”的理解。第三,重新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并认识上帝的临在性。这三个建议成为了莫氏在处理公共议题中的关注。

* 以上文字是我从作业中抽取出来了,省略了注脚。

Book Review on John Ashton's "Understanding the Fourth Gospel" by Craig Koester.


John Ashton 的经典作品,Understanding the Fourth Gospel 在两年前出版了全新修订版,整理了学术界近期对这福音书的研究成果。面对《约翰福音》,不能错过这本学术性颇高的作品。Review of Biblical Literature 刚刊登了一篇书评,是由Craig Koester 执笔的,请看这里

以下则是出版社对这书的介绍:
In this fully revised new edition of a pioneering study of John's gospel, John Ashton explores fresh topics and takes account of the latest scholarly debates. Ashton argues first that the thought-world of the gospel is Jewish, not Greek, and secondly that the text is many-layered, not simple, and composed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as the evangelist responded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 of the community he was addressing. Ashton seeks to provide new and coherent answers to what Rudolf Bultmann called the two great riddles of the gospel: its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thought and its central or governing idea. In arguing that the first of these should be concerned rather with Jewish thought Ashton offers a partial answer t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fascinating of all the questions confronted by New Testament scholarship: how did Christianity emerge from Judaism? Bultmann's second riddle is exegetical, and concerns the message of the book. Ashton's answer highlights a generally neglected feature of the gospel's concept of revelation: its debt to Jewish apocalyptic.

Saturday, June 6, 2009

"The Sufferings of Christ Are Abundant in Us"


我迟了一些,但还是觉得要刊这一篇。我的论文指导老师,Kar Yong 的第一本书,也是改编自其博士论文的作品,"The Sufferings of Christ Are Abundant in Us” 出版了。

以下是出版社对这本书的介绍:
This book investigates the centrality of suffering to Paul's argumentation in 2 Corinthian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y Paul makes the theme of suffering so central to his argument in 2 Corinthians. It is pursued through an exegetical analysis of passages where Paul's suffering is described, namely 1:3-11; 2:14-116; 4:7-12; 6:1-10 and 11:23-12:10.By employ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this study argues that Paul's apostolic suffering is grounded in the story of Jesus. There are several implications arising from this approach. First, Paul understands his suffering as necessary and integral to his apostolic mission. Second, Paul claims that his suffering has positive missiological benefits, resulting in giving birth to the Christ-believing community in Corinth. Third, for Paul, the story of Jesus does not end at the event of the cross, and so he extends the invitation to the Corinthi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ory of Jesus. Fourth, Paul's understanding of his suffering also finds its roots in the Hebrew Scriptures as seen in the allusion to and citations of Isaiah and Jeremiah/1 Kingdoms. Finally, Paul expresses his deep concern for the Corinthians in this letter.In essence, Paul sees his own suffering as a reflection of his embodying the ongoing story of Jesus - a story of suffering and death leading to life - and calls the Corinthians also to this cruciform pattern of living. Taking all the above implications toge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2 Corinthians should be read as primarily parenaetic in nature and that Paul's apology for his apostleship only plays a secondary role.

教会家庭营(2)



离开了神学院一个星期,别人以为我度假去了,其实,还不是一样在忙碌中!最先几天是到关丹参加同学文发的婚礼,然后就到马六甲去带领了三天的教会家庭营。

由于过去三年都在马六甲事奉,所以这次我是营会的讲员兼司机兼导游!营会出席人数只有20余人,由于是家乡的教会,非常熟悉,也多了许多亲切感。大会叫我提供讲题,由于最近都在处理《哥林多前书》的某些经文,我就以《昔日哥林多教会的再思》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四堂的信息。

我不是以平时讲道的方式来处理这次的分享,而是以查经的方式,注重在昔日哥林多的背景与整卷书的关系,要帮助弟兄姐妹对这卷书有一个大图画的认识,并找到研究这卷书的“钥匙”。我与他们开玩笑,这种方式只能在家庭营使用,不能在崇拜,因为家庭营是先收费,他们走不了;而崇拜是听道后才收费(奉献),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恐怕大家不是吓跑了,就是不奉献(抗议!)!所以,你大概能想象,他们当中,“醒着的不多,专注的不多,明白的不多”(林前1:26)

我四堂信息是这样编排的:
第一堂:处理哥林多的背景,主要内容是保罗时代的哥林多城之社会经济情况、多元宗教情况及教会的内部成员。

第二堂:从《林前》的大纲入手,以便找出书信中的一个连贯主题。然后,处理《林前》第3章,并提出保罗在面对教会不合一时的两个应对原则:第一,提醒他们乃是基督的群体;第二,重新定义一个十字架式的领袖意义。

第三堂:处理《林前》8-10章,从吃喝祭物的议题思考如何活在一个多元宗教环境中。同样举出两个原则:第一,知识要以爱心为基础;第二,最大的权利是放弃权利的权利。

第四堂:处理《林前》12-14章,重点放在13章。尝试把教会所熟悉的“爱的真谛”放回在处理属灵恩赐(或属灵人,原文是形容词,可以是阳性或中性,直译为“属灵的”,12:1)的脉络中,并以此来重新思考如何在教会中学习爱与尊重的功课。

家庭营过去了,眼前还有繁重的功课,要继续用功了!

Friday, June 5, 2009

恭喜文发与晓雯!



上个星期六(30/5/2009)到关丹参加了同学,文发与他爱人晓雯的婚礼。他们现在已经在台湾渡蜜月,恭喜他们!愿上帝赐福他们!

部分照片可看这里,更多照片看这里

转载:安华一人影子政府要维持多久?

以下文章取自黄进发在《独立新闻在线》的专栏。他的批判非常真实,也需要民联认真思考!
----------------------------------------------------------------------

今天是2008年3月8日全国大选后1年2月27天,是安华依布拉欣领导国会在野党后的9月7天,是许多人望穿秋水也等不到的“916变天”的8月19天;可是,曾经来势汹汹要接管联邦政权的民联,还是不能提出一个影子内阁。

必须声明的是,民联一直否定“影子内阁”的概念,而提出所谓“影子部门委员会 ”作为交代。与其由一位民联影子部长监督一位 国阵部长,民联宣称每一个议员都被分配去监督一个部门,因此每一个国阵部长都受到两三位民联议员的监督。
然而,民联的82个议员,到底谁在监督那一个部门?别说一般公众,那一个跑政党新闻的记者知道?民联到底是有一分名单却拒绝公布,还是大选后15个月连基本的职务分配都没有进行?(全文

Thursday, June 4, 2009

新部落格介绍

离开了几天,发现我另外一个老师也开始写部落格了。看看他第一篇的日期,原来约一个月前已经开始了,是我后知后觉!欢迎大家到这里阅读,一同思考、分享!

Tuesday, June 2, 2009

“爱的真谛”是诗歌吗?

从小,在主日学我就学唱“爱的真谛”(林前13:1-8),在婚礼也唱、也讲道。。。但,这是诗歌吗?明天早上,我在营会会分享这信息。原来,这不是诗歌,而是一篇责备哥林多信徒的严厉语言!

这里

Monday, June 1, 2009

教会家庭营

今天才从关丹回来,明天一早则与家乡教会一同到马六甲去进行家庭营,我是他们的讲员。

前几天才知道他们安排我分享四堂,而不是我所准备的三堂,怎么办呢?

Hafemann所说,“对哥林多城的社会、宗教与思想面貌的理解将会影响我们对哥林多书信的诠释。”(S. J. Hafemann, “Corinthians, Letters to the,” in DPL, edited by Gerald F. Hawthorne, Ralph P. Martin, and Daniel G. Reid (Downers Grove: IVP, 1993), 172.)因此,我决定在第一堂里,先分享哥林多社会、教会的历史与背景,然后再按照我之前所准备的大纲进行。这样的铺排,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