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8, 2010

转载:素描斯托得

读到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John Stott,他的书陪我度过了年少的无数岁月。看来,需要安排一些时间再次读读他的书,感染一下他的神学与牧养情怀!
-------------------------------------------------------------------


斯托得牧師生於一九二一年,早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近半個世紀以來,斯氏足跡踏遍五大洲,在不同神學院及基督教大學主領講座,在大學生中進行宣教工作。在福音派的事工中擔任許多重要的職份,並經常為基督教報刊撰寫文章。其著作內容廣泛,立論精闢,深受讚許,使信徒獲益良多。他堅守福音立場,思想活潑而不古板,是舉世教會所推崇的神僕。

斯托得的文字著作質量均屬上乘;創作四十二本,編著十四本,尚有各式篇章、短論、專文及小冊約五百。多年來他一直是位多產作家,其中大部分書籍都由「校園團契出版社」(Inter Varsity Press,簡稱IVP)出版發行。斯托得所寫的每篇文章,都謹守聖經教導、有愛心而不失原則、富創意又激勵人心,他的散文則思路明晰、清新易解。

他的書可歸兩大類:與聖經有關的,以及從聖經觀點來談這世界的。與聖經有關的,可以再細分成三類。第一、直接或間接論及聖經的書,例如,《新約信息精華》(Basic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以及對聖經中各卷書信的闡釋等。此外,還有針對教義主題的研經材料,如:《當代聖靈工作》(The Baptism and Fullness of the Holy Spirit)。

第二、是他對基督至死不渝的委身。在《獨排眾議旳基督》(Christ the Controversialist)一書中,斯托得力陳:主耶穌不但遭遇過今日教會所遇到的種種難題,更持守上帝的標準來回應。在《當代基督十架》(The Cross of Christ)一書中談到贖罪,讀者幾乎可以聽到斯托得的心弦鼓動。《真理的尋索》(Basic Christianity)這本書已銷售百萬本,而且被譯成五十多種語言,是本解釋福音信息的書。另外,還有論講道的書,《傳道人的楷模》(Preacher's Portrait)及《當代講道藝術》(I Believe In Preaching)。
在討論世界的著書之中,其中包括《信仰與社會責任》(Christian Mission in the Modern World)一書,影響深遠。斯托得認為傳福音必須出於基督徒對聆聽福音者全人的負擔,而不僅對其「靈性」有負擔而已。在《當代基督教與社會》(英國版書名為 Issues Facing Christians Today)此著作中,則探討了最令人困惑的倫理議題。

斯托得的著作坦率真誠,反映在他貫徹始終地引用聖經。他說:「我們必須廣開心門,不怕聽到我們不想聽的。」我們往往到聖經中尋求安慰;「當我們翻開聖經時,其實早已打定主意,一心只渴望聽到安撫自己偏見的回應。」斯托得的解說猶如晴天霹靂,把我們從自鳴得意的安樂窩中給震醒。

斯托得式的福音派非常合乎聖經、深思熟慮、充滿說服力,並且與他為人自律、自我犧牲、及忘我無私等虔敬態度並駕齊驅。斯托得寫的《平衡的基督教》(Balanced Christianity)一書,簡而言之,就是一本這樣的福音派宣言。在這本書中,他反對將理性(mind)與感性(emotions)兩極化;這種現象,在今日教會相當普遍。他呼籲教會一方面要持守不變的聖經真理,但在文化中實踐應用的方式要能推陳出新。他也要求教會應省思並接受什麼是現有體制中可變與不可變的;並且,他呼籲教會應對「傳福音和社會責任」二者並重。

然而,在這一連串的論述中,最相關的還是第一類──理性、感性的均衡。斯托得反對不依據聖經的講道、也反對連使徒都不願為之辯解的信仰,以及現代人那種偏求感性的經歷。他反對「高舉經驗作為真理的準繩」,相反的,「真理應為經驗的基準。」當福音派人士不再關心聖經真理時,就喪失福音信仰了。

敬拜神的時候,一定必須要有合乎聖經的講道。「神的道與敬拜密不可分;」斯托得在《當代講道藝術》一書裡說:「基督徒的敬拜應是人對於神的啟示,所生發出的一種出於理解力與愛戴的反應,因為這是對祂聖名的崇敬。因此,不傳講上帝話語的敬拜方式,我們無法接受;因為講道是要讓人知道神的聖名,而敬拜是讓人尊崇主的聖名。」他察覺到,我們今日在敬拜上的貧乏,乃反應出我們對神認知不足;而這種不足,則是由於缺乏聖經知識所致。

像斯托得信念如此清楚、心意如此堅定的人,他受到爭議包圍的機會並不多。事實上,他經常做些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事,例如:他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沒有愛,真理可能變得醜陋;而沒有真理,愛就變得空虛及感情用事。這段愛和真理的融合從他與自由派人士大衛.愛德華斯(David Edwards)在《當代神學對話》(Essentials)一書的對話中,表露無遺。斯托得毫不讓步地示範出,如何與一位話鋒銳利的神學對手談話。同時,他在所牧養的全民教會(All Soul Church)中,也樹立了良好典範。當靈恩經驗襲捲全民教會,斯托得個人對靈洗的信念受到挑戰。特別在早期靈恩運動時期,這種情形常導致許多教會分裂。但在全民教會卻不然;這多半應歸功於斯托得,他堅守也兼顧了神學信念與牧者愛心。

斯托得一直是位有遠見的福音夢想家;他能洞察到別人所洞察不到的異象,而且知道如何具體實踐所領受的異象。斯托得品格正直、有愛心又有智慧,他的領導風格從不是強勢作風。斯托得向來注重均衡,而他自己所展現的均衡則是今日社會少有而不尋常的,那就是:真理與愛心相隨,思想與行動合一,福音與社會責任並重,忠心牧養教會但絕不漠視社會需要,心靈謙遜但勇於捍衛信仰,熱愛真理但不流於濫情,思路清晰但也敏於察驗別人的感受。斯托得的服事對教會是一大貢獻,為此,我們應深深感謝神。原稿

Tuesday, July 27, 2010

转载:你以为耶稣会怎么说?

好友水方兄对《约翰福音》第8章(行淫时被捉奸的妇人被带到耶稣面前的事件),有精彩的诠释,值得推荐!


《约翰福音》在第八章记载了一个小插曲。当耶稣在教圣殿里教导众人时,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带了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来,挑战耶稣对摩西律法的忠诚。他们要听耶稣怎么说。这个挑战显然是要陷耶稣于两难之间,耶稣不能说可用石头打死她,因为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虽有履行宗教义务的自由,却没有处死人的执法权。若耶稣不说依摩西律法用石头打死她,他们就可以指责耶稣是言不由衷的假先知。

约翰福音的叙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有许多猜测的空间。“耶稣却弯下身,用指头在地上写字。”写了什么,没有交待。可能写什么不是重点,静默不语才是,但只属猜测。他们问多了,耶稣才直起腰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 然后又继续在地上画字。叙述者接下来说“他们听了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了,留下的只有耶稣和那个还站在那里的妇人。

耶稣在地上画了什么字?为何他们听到耶稣这么说就一个个离开?(全文

Saturday, July 24, 2010

在杂语当中前进的神学经营:以《罗》第十章5-6为讨论个案

余德林博士在撰写着与《罗马书》相关的文章,这是其中一篇,谢谢他供稿。
------------------------------------------------------------------------------------------


间接言谈(indirect discourse)是发现杂语最好的地方之一。例如记录在《罗》10.5的段落;同时,阅读《和合本》也是发现杂语很好的地方:翻译本对“我说完了”的人的回应, 因此可以发现更多的杂语出现。但翻译本也可能是充满自己的成见的, 我的意思是当它在回应前任说话的时候。例如,《和合本》不但将上半句“摩西写到取源于律法的义”的“取源于律法的义”( ten dikaiosunen ten ek tou nomou) 消弭,还另外在一般认为是在“引述”前人言谈的部分擅自加入了“若”以及其它文本里所没有的词句。但此施为是诠释性的,它把全节经文的语义作了相当幅度的改变,让它成为一种假设:“人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1]


言谈理论的进路,和上述进路不同。言谈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是,尽管肯定了有前人在说话,[2] 但也发现前人的说话被纳入目前的言谈之中是一种已经经过对话的杂语(并不是直线式自彼至此)。何以见得?最简单的解释是目前作者并没有作全然引述的打算,而是将出现在前人说话的内容作了润饰。[3] 间接言谈,究其意义而言并不是静态的“引述”,而是经历了语义转化的言谈。


另外,前人的说话被纳入目前的言谈,比较不是为了回归 (restoration) 或者保住古本古说的权威(尽管这类例子还是有的),而是为了服务目前即将要完成的论证:首先,如何正常地看待律法?其次,又如何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罗》10.6起)。从言谈(或对话理论)的角度,所谓“引述”前人说话是为了将它呼引出来以便和它好好对话:关于出于律法的义;进而回应这些说话,并在回应之中突显目前正在处理的议题:“然而, 取源于信实的义(《罗》10.6) 。保罗同意前人(复数)的说法?是的,如果可以确定“关于出于律法的义”就是等于“关于出于律例典章”的话(例如:《尼)19.29; 参考:《利》18.5;《申》4.1; 8.1; 参考《结》18.21,22; 20.11)。


重要的是,保罗运用充满杂语性质的间接言谈进行论证所流露的特性:第一, 对于律法,他是给予肯定的, 律法并不是“坏鬼”;第二,发现保罗所赋予的新声调,表现在他同意“凡行的将活在其中”,即予以律法一种原则化、普遍化的观点;第三,为什么要搬出摩西?为什么是摩西的言谈?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足够的证据说是为了同意后者,为了人们对“出于律法的义”至少有个正常的看法而搬出伟人的说话。但如果我们继续往前阅读(《罗》)10.6所提示的, 似乎保罗在运用间接言谈的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取源于信实的义”! 如何解释这个急速改变的态势和态度呢?[4] 这个改变即将构成另一种讨论间接言谈所出现的“声调”吗?[5] (余德林, 22/07/2010


[1] 在所引述的段落加进了“若”,就会使整个句子变成了假设句! 故有必要将《和合本》的暴译部分修改成为:“那行律法的人,必在其中活着。”《和合本》所采纳的翻译,也可以说是一种重新调节声调。证实了这也是对话的结果?
[2] 言谈理论认为《罗》10.5是间接言谈的佳例,hoti是引介间接言谈的指标语,引介摩西所写的话。
[3] 在彼处,前人所谓“在其中”指的是“律例典章”。
[4] 可以说,《罗》10.6和《罗》10.5 唱反。如果《申命记》的作者以及所代表的群体不同于《利未记》或者《尼希米记》的群体, 则非常有可能保罗在《罗》10.6的论证和间接言谈是比较倾向《申命记》的团体的。
[5] 若将此处《罗》10.5//《利》18.5等相关说话段落和《罗》1.17//《哈》2.14 (“义者必取源于信实而活着”- 自译) 的句式作比较,或者和《罗》10.6对照, 这些说话段落可以说相映成趣。因笔者另有文论关于“源于律法”及“源于信实”在保罗论争中作为派系语言的探究,故不在此赘述。

Friday, July 23, 2010

Larry W. Hurtado对Dunn新作之书评


在当今新约学术界,提及早期基督论、基督崇拜等议题,Larry W. Hurtado 及Richard Bauckham 是主要研究鼻祖。James D. G. Dunn的最新著作,Did the First Christians Worship Jesus?: The New Testament Evidence,也加入了讨论的范围。

Hurtado最近在其部落格刊登了一篇书评,这篇书评也将会刊登于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读者现在可以先睹为快!

Thursday, July 22, 2010

SBL最新书评

刚刚用了一些时间游览SBL的书评,发现一些精彩好书。其中一些对我来说,看来只有阅读书评的分而已!


James R. Edwards, The Hebrew Gosp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noptic Tradition


Patrick J. Hartin, Apollos: Paul’s Partner or Rival?


Elizabeth S. Malbon, Mark’s Jesus: Characterization as Narrative Christology




Willis Barnstone, The Restored New Testament: A New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Including the Gnostic Gospels Thomas, Mary, and Judas


Richard A. Horsley, Wisdom and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t Corinth: Studies in First Corinthians


Jerome H. Neyrey, The Gospel of John in Cultural and Rhetorical Perspective


Paul Barnett, Finding the Historical Christ: After Jesus, Volume 3


David W. Chapman, Ancient Jewish and Christian Perceptions of Crucifixion


Gorden D. Fee, The First and Second Letters to the Thessalonians


Edna Johnson, A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phesians


Brigitte Kahl, Galatians Re-imagined: Reading with the Eyes of the Vanquished

Digi用户免费使用面子书


前阵子从弟弟那边得知,Digi用户可以免费用手机连接面子书,只是不能看到照片或影像。大家可以透过手机直接连线到http://0.facebook.com。

事先说明,这只是资讯,若你沉迷面子书,不吃不喝不睡觉,这可与我无关哦!

Sunday, July 18, 2010

转载:为了不忘记!

我不喜欢粗话,也尽量不讲粗话。因此,下面的粗话并不是我讲的,我只不过是认同而已!
--------------------------------------

一周年纪念,马华没有感觉
需要的同情不是一年前就已表达了吗?

一周年纪念,反贪污局没有感觉
法医不是已经很认真的分析死因了吗?

一周年纪念,法医当然没有感觉
大家好,我们只是遵照指示做事

一周年纪念,政府没有感觉
若无其事的问:谁是赵明福?

一周年纪念,最有条件自杀的基尔没有感觉
继续厚颜无耻的说风凉话

因此一周年纪念,我们始终没有忘记
要收拾国阵这乌龟王八

来源

Friday, July 16, 2010

另一个一周年纪念

这是去年7月20日写的博文(原稿),尔家的爸爸,我们没有忘记你。
--------------------------------------------------------------------------------




昨天下午,知道明福将在今早出殡,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出席。随后,与好朋友俊哲及文发分享后,大家都有同感。本来净莹也说要一起来,但她下午已经安排了工作,因此作罢了。我们能作什么?我不知道,只是希望在那一刻,自己是“在场”的。

吃过早餐后,我们便出发,穿着黑衣,除了是表达沉重及哀悼,也是表达一种不满与抗议!一路上,我们认出不少车是朝向同一方向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样认出来的,但似乎有种感应,大家都是为着哀悼一位含冤而终的大好青年而来的。我们跟着一辆宾治,原来是Gorbin Singh的驾座。终于,我们来到了丧家。

抵步后,碰见了久违的刘孝端牧师,他特意从新山赶回来,就是要表达关心与哀悼。我与同学们说好了,我们会以传道人的名义给安慰金,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来关怀这件事。我们当然不具代表性,但这又何妨呢?

网络新闻说有两千人送别赵明福,而我们是两千人中的一份子。当他的未婚妻念着怀念他的悼词时(别人代念),我再也难忍留在眼眶中的泪。她诉说着明福那不再能够实现的誓言,叫人心酸。谁把明福夺去呢?谁让他的誓言不能实践呢?谁让孩子没有了爹呢?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

俊哲用了耶稣的话说,一粒麦子若不掉在地上死了,仍旧是一粒,死了却生出许多籽粒来。郭素沁在代表DAP念出悼词时,也说“你的生命虽然牺牲了,你的生命虽然短暂,可是将换取千千万万个赵明福与我们同在。”

今天,我们看见了一个有为青年,在不公不义、不明不白的情况下牺牲了,我们的心哀恸,为着他的家人,也为着这个国家!主啊,求袮怜悯我们!

明福,安息吧!

“爱”人民的政府又为国库“省”下了钱!

刚才出门带领查经班之前,看了一些《当今大马》的新闻,得知政府选择在国会最后一天宣布明天(也是尔家爸出事一周年)将包括汽油与天然气等5样统制品涨价。祷告会后,我就把教会两辆福音车驾去添油(还有一辆才添了不久),算了一下,省下了RM3.35(可能是一个少年人3个礼拜的奉献)。当然,正如我的朋友所说,为了剩下RM2(40公升),而需要驾车、排队等,这并不能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然而,我还是去了。油站并没有排长龙,有一个老伯还说,起得不多,就算起10仙也不多!我是有点失望的。


1. 是的,每公升起5仙并不多,而我出来添油也不是为了单单省下那RM3。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我倒希望看见油站挤满车,然后大家响汽笛来表达不满,岂不知,这是一种变相的“示威”!为什么要表达不满呢?

2. 因为政府说这是人民同意的,是“人民与政府一起做的决定”。民意,就是这样被挂在政客的嘴边,但却从来不放在心上。人民因为起价的幅度不大,嫌麻烦而不出门添油,这就成就了政府了“民意”了。

3. 是的,我们知道津贴制度不能一直长久下去,这对国家的整体经济是一种负担。然而,政府口口声声说省下的钱会用来发展其它重要领域,包括给奖学金,但是,人民还是不明白为何PKFZ的46亿亏损、潜水艇的10亿佣金、2亿的什么金枪鱼港,明年general auditor report的种种亏损是如何发生,又如何获得解决的。

4. 还有,政府刚刚才说国库有钱,给所有国阵选区增加50万拨款,这些省下的钱到底是用在人民身上,抑或成为政治本钱呢?别忘记,308之前,有些议员在两个月就把拨款用光!

我,无话可说了!

Thursday, July 15, 2010

生命。。。生活。。。

今天早上一共探访了3个家庭,这3个家庭代表着人生的3个不同阶段。


吃过早餐后,先到诗莹的家,她上个礼拜才生产,小宝宝重2.95kg,非常健康可爱!他的体重虽然比大他一岁多的哥哥出生时来得轻,但他的头发却很茂盛!我们抵达时,他没有睡着,可能是大便了不舒服,偶尔有点哭声,过后则满足的喝奶。

过后,我们去看一位年龄与我相仿,但这几年却一直与血癌搏斗的弟兄。他上星期才忽然因为头脑有积血而入院,明天还需要到医院再做一次扫描,以确定情况。下星期,他又得到KL抽取骨髓做检查,以便进一步寻找恰当的骨髓更换。他没有大篇道理以显出自己很有信心,相反的,他害怕痛苦、害怕那未知的未来,这岂不就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吗?虽然如此,每一次当我们为他祷告时,他低着头,轻声回应Amen,这都一一表达他在学习交托上帝。

午餐后,我们去探望一位老人家,刚刚丧偶不久,唏嘘中显出她的寂寞,但也叫人看见她的坚强。有时听她诉说过去的故事,虽然走过一段不容易的路,但却不埋怨。她说,自己最近常手脚麻痹,双手没什么力气。愿上帝帮助她,与她同在。

从一个新生的婴孩,让我们看见希望与活力,但人生的痛苦与限制却无时不再威胁我们。然而,苦难与疾病或许能打倒我们这个虚弱的躯体,但生命却是远远强过身体,在基督耶稣里,愿我们都能说,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能处丰盛,也能面对贫瘠!

一周年纪念

这是去年7月15日(其实是16号下午)写的贴文。



Nice movie, great Companion, bold decision!

Wednesday, July 14, 2010

资讯或培育?

活在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的问题从来不是没有资讯,而是我们以为拥有资讯就等于教育!


[Recent] studies feed into the debate that is now surrounding Nicholas Carr's book, "The Shallows." Carr argues that the Internet is leading to a short-attention-span culture. He cites a pile of research showing that the multidistraction, hyperlink world degrades people's abilities to engage in deep thought or serious contemplation.......
But there was on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made by a philanthropist who gives books to disadvantaged kids. It's not the physical presence of the books that produces the biggest impact, she suggested. It's the change in the way the students see themselves as they build a home library. They see themselves as readers, as members of a different group....
These different cultures foster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The great essayist Joseph Epstein once distinguished between being well informed, being hip and being cultivated. The Internet helps you become well informed -- knowledgeable about current events, the latest controversies and important trends. The Internet also helps you become hip -- to learn about what's going on, as Epstein writes, "in those lively waters outside the boring mainstream."
But the literary world is still better at helping you become cultivated, mastering significant things of lasting import. To learn these sorts of things, you have to defer to greater minds than your own. You have to take the time to immerse yourself in a great writer's world. You have to respect 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来源

转载:气,这是哪门子的推荐

好久没有好好有点时间阅读其他朋友的部落格了(这可是以前在神学院不会错过的事),早餐时无意中读到这篇,对内容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虽然如此,我第一个感觉不是“气”,而是“无奈与遗憾”。
------------------------------------

很生氣!這種人你們幹嘛推薦去考神學院?

你不知道她的個性、她的生活和她的信仰態度嗎?
看看你們自己的聘牧條件,她夠格嗎?
她畢業後,你們願意聘她擔任你們教會的牧師嗎?
如果不願意,你們為何任意推薦?
推薦一位連自己都不願意聘用的青年,用意何在?
礙於人情世故,不願意得罪人?或者做人情給她的親屬?
你們眼中還有沒有上帝?還怕不怕上帝?

或許她不怕,
她把牧會當成長期飯票,把牧會當成補貼家用,
把神學院當成職業訓練所,那你們呢?
你們也同意這樣的作法嗎?你們也認同她的觀點嗎?
還是,你們認為神學院的考試可以把關?
或是,神學院本來就是個感化人的地方?
若是這樣,幹嘛還要小會、中會推薦?
你以為三年的神學院可以改變什麼?
教會不願意做的,都推給神學院,
然後再來怪罪神學院教導無方?
擺明了就是不想當壞人,不是嗎?

我真的很難過,
我為妳難過,因為妳完全不理會大家的提醒,
我為教會難過,因為你們竟然不怕上帝,
我為神學院難過,因為他們必須背黑鍋;

我更難過的是,
身邊的人,聽到了、看到了,卻一點都無所謂…

Saturday, July 10, 2010

分担他者的苦弱?

下午到教会参加少年军聚会前,已经为聚会过后的时间做了一些计划与盘算。然而,抵达教会后,知道有一位少年军队员的姑姑入院动手术,另一位队员的妈妈则遇上车祸,结果我的计划泡了汤,聚会过后就与一些军官一起到医院去探访。


回首这两个礼拜,我似乎比往常花了更多时间到医院探访。前一阵子,一位执事的妈妈因为胃涨风而入了医院,她还不是基督徒。接着,一对年轻夫妇的两位幼龄孩子相继因为手足口症而入了医院,看着小孩子因为口腔溃烂而不能入食,而医院的管子一一插在他们身上,这真叫人心疼。隔天,教会幼儿园老师的小女儿在幼儿园跌倒,左手骨折。再下来,一位教会年轻人也因着不舒服入住了医院。上个礼拜天,一位会友的妈妈因为肾的问题而入了医院。星期一,教会另一位青年人,因着脑积血入住了医院,情况一度非常不明朗,家人也做了要动手术的准备。感谢主,他昨天已经出院,但仍旧需要继续观察。星期二,少年团团长则因为骨痛热症入院,前天出院,感谢主。今天则再探望两位病人。

因病入院的病人,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可见疾病原来并不“选择”人的。在医院看见弟兄姐妹在承受痛苦,自己所能做的却非常有限。聆听是需要的,聆听并不是为了要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真实的尝试去体会并分担对方的软弱。我知道有一些人,还未聆听就急着说话,通常都不会对病人有太多帮助,反而因为多言多语,叫人更加痛苦。

什么是牧养呢?这仍旧是我在自问的问题,面对这些软弱的肢体,真诚的聆听与代祷,岂不是牧养的第一步吗?或许,也是最关键性的一步!

Friday, July 9, 2010

J.Ramsey Michaels: The Gospel of John (NICNT)


这本取代Leon Morris同系列的《约翰福音》注释预计9月份出版,净莹的论文来不及引用,可惜!


Saturday, July 3, 2010

马六甲美门慈善义走


今天早上5.45分就起床,以便与教会弟兄姐妹一起到马六甲参与马六甲美门残障关怀中心的慈善义走(当然,这就得牺牲掉早上加纳对垒乌拉圭的精彩比赛)。这次的义走主要是为了马六甲美门筹募今年的活动经费,此外也希望透过这样的聚会,呼吁政府把马六甲打造成一个无障碍城市,让残障朋友能更自由的在这个古城活动。这次的主题为One Malaysia for All(这正如我的朋友所说,在最多说“一”的地方,就是最多“不一”之处!)。





教会的少年军也出队演奏,带领整个义走队伍(约300人)从圣公会基督堂走到古城门,然后在那边才进行其他的一系列活动。

感谢天父赐下阴凉的天气。在会众聚集之时,乌云密布,大家都担心会下雨,但上帝奇妙的保守,让整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愿上帝继续赐福这事工。

                                          执事会主席全家大小来支持
                                          三位帅气的少年军军官
                                          教会长辈也义不容辞

Friday, July 2, 2010

不知不觉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了今年的7月份了。这意味着许多东西,如2010年上半年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意味着,一些溜走了的机会,可能也一去不复返了。对球迷而言,这也意味着世界杯要进入尾声,而我们又有好一段时间的“黑暗沉默时期”了。

回头看看这几个月,自己在这里涂鸦的时间少了,读书的时间更是惨不忍睹!其实,写东西与读书一样,都需要意志力,需要有意愿。难怪,有位朋友一直鼓励我要按时“上山”!回想上个礼拜天晚上,一个人坐在咖啡厅,吃晚餐,然后尽情的享受宁静的阅读空间,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没有人,只有书本与咖啡厅电视重播的世界杯球赛。可惜,这样的时光很快就被德国与英格兰搞砸了!

下半年了,希望能把握时间,多涂鸦一点,也多阅读一点。当然,也希望能把接下来这几场世界杯都看完(这不可能,这两天凌晨的赛事都与我“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