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08

基督徒与公民社会研讨会

昨天(26/6/2008)与一些同学参加了由“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在吉隆坡福音堂举办的“基督徒与公民社会”研讨会。有三篇论文在研讨会中发表,分别是由台湾神学院的林鸿信博士发表的《神学的公共性》、台湾神学院的庄信德博士发表《田立克神学对公民社会的意义》(代读)及马来西亚神学院兼任讲师,陈俊明牧师的《现代公民社会中政治神学的责任》。这次的研讨会,对许多人而言或许是需要时间消化的(对我何尝不是?)。

林鸿信尝试从美国神学家David Tracy对神学结构的思考来处理神学的公共性,然而我个人觉得他并没有达到其目标。他充其量只是简单的介绍了Tracy早期思想中的三个落实神学的场景,及他的思想转换。然而,在他介绍了这些后,并没有更深入的探讨Tracy的神学如何推进神学的公共性,反而提出了一个人建议。在整个转折中,落差甚大,让人觉得好像是两篇文章的凑拼。在其结论中,他提出要达致让神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回到对经典的诠释。然而,“诠释”的观念在后现代的氛围中,其意义是极其丰富的。藉着经典诠释,如何能促进神学的生活化呢?过去(或现在)那种普遍的圣俗二分的观念,岂不也是一种对经典的诠释吗?经典诠释是否只能提供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必然性呢(对于达致所提及的目标)?

庄信德的论文非常精彩,也是最不容易吸收的(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在整篇文章的宣读时,我一直都努力去尝试理解,却是极其困难,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对田立克(Paul Tillich)缺乏认识或许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论文从Tillich早期所提出的“凯逻斯”的构思,及其晚期“属灵群体”的概念,来探讨基督教公民社会观的批判基础。“凯逻斯”是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观,指向上帝国介入时间的盼望,回应着“时间”的概念;“属灵群体”则是一种转化性的空间观,推动着信仰群体从教会内部转向公共领域,回应了“空间”的氛围。这篇论文除了挑战了我的知性,也带给了我一个宏观的思考维度。

陈俊明的论文,主要从德国神学家莫尔特曼(Juergen Moltmann)的政治神学为论述基础。他四平八稳的从Moltmann的十字架神学、三一论、创造论及终末论来阐述神学公共性的可能。Moltmann以他一贯的神学辩证方法,精彩的阐述了教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成功的提供了一个公民社会建立的模式。

圣俗二分的观念是基督信仰群体要继续挣扎的,而这三位近代西方神学家都挑战着这种分割生命的合法性。另外,听过了这三篇论文的讨论,自己也反思着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导模式,仍旧是一种填鸭式的教义式教导是否足够呢?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办一些单单探讨某神学大师的课程(如:田立克神学、莫尔特曼神学、巴特神学、潘霍华神学等)呢?要不是我们的神学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去研究某个人的思想,这些神学大师对我们可能还是极其陌生的,这又如何能造就未来的神学家或神学工作者呢?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你的当代神学学问contemporary theology,令我折服。我很怕这些神学家的东西,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哈哈!所以我决定搞好历史神学,容易明白,又可以同时上一堂教会历史课,两个都是我的兴趣。。

至于一般的系统神学教导,对于神学生,那已应该足够了吧!不用再来什么 david tracy 的神学,会死人的。。。而且,对于福音派教会承先启后,我不觉得那些,那么深的神学,有过什么贡献?或者将来会有什么贡献?

我觉得那些,尤其德国人的神学思想,搞学术可以啦,在教会的氛围,格格不入。。。当然,我还是喜欢看一些,二手的,讲述他们的东西。比如,刘小枫的,奔向十字架的真理,我很喜欢,很感动。。。。现在,george linbeck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postliberal theology,也有意思。

莫特曼,田立克,巴特,这些德国人,大脑构造,和我完全接不上。。

你对新约保罗神学,又那么熟悉,你真是,神学生中,神学科,圣经科的集大成!!!

马神,中文组,应该只有你一个,那么厉害吧?如果还有多几位,倒吓坏我了。。。

who is van til?

I just a lay man, who like to read alot, not pastor, not seminary trained before, not a big shot...

Perng Shyang Teng said...

我们都在学习。

Van Til是改革宗护教学大师,首创前设护教学(Presupposition Apologitics),也被称为改革宗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