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9, 2009

转载:阅读的艺术

以下这篇文章是王志成教授分享其阅读学习的心得。

阅读有不同的目的。  

有的阅读是为了娱乐;有的人阅读是为了提升学术能力,增加知识;有的人阅读是为了应付某项任务……  不同的阅读目的,就需要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并且不同的阅读目的也包含了对书的不同要求。例如,以娱乐为阅读目的的读者就不会对学术书感兴趣,以学术阅读为目的的读者就不会热中于娱乐书。

我遇到有的读者是为了关注个体的灵魂或生命质量,他们对娱乐书不感兴趣,对学术书也不感兴趣。但对那些灵性类的书,所谓修行类的书感兴趣。我见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她很少读一般性的书,也读不懂学术书,但她一直对灵性类的书感兴趣,每天早上,哦,应该是凌晨三点钟起来阅读,并修持。  

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是多层次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不同类型的人,不同层次的人需要不同的书。社会属于生活世界,不同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找自己需要的书。

我对娱乐书感兴趣过,所以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也对学术书感兴趣,所以也看了不少学术书,当然是和自己的研究有关的学术书。我跟有的学生说,读学术书和读教科书是不同的。有的学术书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看。有的只需要看某一章,有的只需要看前言后语,有的只需要看第一章介绍。有的需要从头看,并且反复看,反复思考。但我没有几本书我是从头为尾反复看的。我记得,我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原杭州大学图书馆),一个晚上大约读了5百本书。当然,那样阅读似乎等于没有读。其实即便这种读法也是有意义的。理由在于,你尽管翻了一下,几乎啥也不了解,但你自己感到知识在整体提升。

我也对灵性的书、修持的书发生兴趣。读了一些书,并积极主动汲取其中的营养。例如,我在伦敦一个吠檀多中心,用了大约一周多时间读了一些吠檀多的书,对吠檀多哲学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也对《薄伽梵歌》发生很大兴趣,除了读了多遍《薄伽梵歌》之外,还关注不同的译版。因此,买了不少译本。  

我也对一些佛经、儒经、道经、圣经发生兴趣。买了多个古兰经版本,但至今没有深入阅读,还需要在恰当时候深读之。

在21世纪的中国,世俗主义会非常流行,但与之相反的思潮也会流行。社会的多元的。吠陀文献说,人类的存在分层次,不同层次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尽管“世界”是一个。灵性的生活有有神论的、非有神论的,也有无神论的灵性。不同类型的灵性有不同的阅读取向。  

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会有不同的阅读中心。而在这个高度沟通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更多的是从网上获得的。网络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我们以前或许一辈子看不到的东西,却在网上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使用。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网络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也采取各种生活的艺术来调整自己。特别在人的灵性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并不需要过分阅读,而是需要正确阅读和艺术地阅读。  

这里向一般的灵性修持者介绍一点我的阅读感受:

如果你要做一个有知识,有视野的灵修者,你需要对一个领域有一个通达的了解,需要阅读这领域的系统性著作。但你也需要深化自己,你也需要对某些文本,这里主要指某些经典,反反复复地阅读,冥想和实践。例如,你可以反复阅读四书(儒家)、《老子》和《庄子》(道家)、《薄伽梵歌》(印度文明)、基本的佛教经典、《圣经》(基督教)、《古兰经》(伊斯兰教)等。这还不够,你需要对某些文本注释有各种对比性了解。对主要的注释家的看法有了解。还有,如果有合适的读书朋友进行彼此的讨论也非常有益。但我要强调的是,我个人倾向于智慧瑜伽,所以在讨论中是没有任何预设的,换言之,没有不可以动摇的前提,除非你没有能力动摇之。如果你能遇到在这领域觉悟很高的老师,向他或她询问,质询都是可以的。一个觉悟的人是愿意面对任何质询的。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不断实践。如果你要实践走跨文化的灵性,也就是在这个多元文化时代从不同文化和信仰中汲取营养,你需要达到信仰间灵性。信仰间灵性是全球多元文化互动处境下发展的灵性。  

阅读是一门艺术。具体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境需要有不同的阅读。

1 comment:

  1. 有人问:阅读这么多无谓的书,可以赚钱吗?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