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约翰福音与书信之研究资料

The Johannine Bibliography 列出了从1900到如今超过1000份约翰福音与书信的研究资料(书、文章等),对相关研究有很大帮助。

最后一个月

我在几个月前曾经在这里介绍巴特(Karl Barth)的Church Dogmatics(教会教义学)特别优惠预购配套,全套只需要185美金。预购期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乘着马币兑美元的强势,神学爱好者真的不要错过哦!

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10

巴特神学部落格研讨会(Blog Conference)

每年一度的巴特神学部落格研讨会已经于27日正式开始,你可以从这里知道其介绍,并在这里看其内容大纲与论文发表者资料。

不要错过。

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杨庆球之回应

原来已经回应了。

最近在網上有對拙作《二十世紀神學選讀》提出批評,本來學術討論很平常的事,但細看之下,不單不是公允的討論,而是有重大的偏見,因此不得不回應幾句。

文章的張貼者陳家富博士(下稱陳文),認為本書論述田立克有外傷及內傷,先就外傷。主要有1. 有關田氏的生平沒有提及On the Boundary,其實W. & M Pauck 已經把它放進裡面。2.至於有沒有提及田氏參與宗教社會主義的討論,考慮到影響田氏的是多方面,不提不等於不重視。3. 有關三本早期講道集,翻查原稿,我是寫「第三本書是他早期講道集。」後來經過打字及潤筆,變成「這三本書是他早期三本講道集。」多謝更正。4. 至於田氏的《系統神學》第三部,標題是「存有與基督」,而內容的重點是論基督的新存有,在介紹這書時,並非要照搬標題,因此並非翻譯的問題。後來,在直接介紹系統神學著作時,我是跟隨標題︰卷二︰導言;第三部︰存在與基督(Existence and Christ)。至於「Being」「 Existence」是存在、實存、存有,中文並未統一,可參照的,是現成的東南亞神學協會的中文譯本,它是把Being翻成存有, Existence翻成存在。陳文指出Being and God不應寫上帝的存有是對的,再版會修正。5.其他要注意的,例如生命的多重維度,陳文的提出是好的。6.最後,所謂「真正教會」並非指真假,陳博士誤會了,而是指本質性,可從上下文來理解。(全文

中秋、婚礼、演出

刚过的周末,同样在忙碌中度过,但却是有意义的。

周五晚上,教会举报中秋晚会,邀请了幼儿园家长、孩子们及所有弟兄姐妹。之前两晚都下雨,那天晚上的天气也一样不太好。聚会前,有点小雨滴,我非常压力,祷告祈求上帝赐下好天气,让一切顺利进行。感谢主,虽然看不见月亮,但雨水止住了,让约130人(以小孩占多数)开心的度过了一个晚上。当晚我以嫦娥与基督为题,用了10分钟分享信息。环境不允许我谈得太多,太吵闹了,容易叫人分心。但愿,这成为其中一个起点,把人邀请到教会来。




隔天早上,净莹、她姐姐与我一同驱车到马口参加伟善的婚礼,我要负责担任信息翻译。由于错误预算,我只能“准时”抵达,还好,新郎新娘都还未到!伟善与我在神学院认识,但之前就听闻其大名。他毕业于法医系,却因为上帝的呼召,走上了全职事奉的道路。我常说,如果他还在执业,或许民联政府不需要请菩缇了!新娘子燕盈来自古晋,在大学认识。愿上帝赐福他们!


过后,我们直接赶到马六甲,以便给予到Taming Sari旋转塔演出了少年军队员打气。当天的演出也顺利,辛苦了这些队员,但愿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回到家已经很迟了,带着疲惫的身体继续准备隔天的讲章,以《利》25:1-7为题的信息,并同时透过电脑跟进Liverpool的比赛。讲章顺利完成叫人兴奋,但Liverpool继续低迷则叫人心疼!

Sunday, September 26, 2010

转载:从曾庆豹一篇分享说起

或許是曾教授對華人教會以致華人教會聖經學者愛之深、責之切,直言率道其中弊端:教會與學術界間的張力、教會著重實際需要多於思考研究、囿於教會的信仰規範和格局等。華人教會以致聖經研究的不足,曾教授自不是指出問題的第一人,但其結論卻頗為大膽驚人:「總歸一句話:他們【華人聖經學者】無心於『學統』的耕耘和努力,博士階段所學的基本上是報廢了,學位的取得不過是作為一紙合法於神學院授課的證明……由於華人教會長期受制於『道統』的負面成效,對『學統』的關注和努力被刻意的扭曲和解,造成了與『學統』疏離的現象,形成封閉的思想心態,往往他們質疑別人研究基督教的成果基本上是不從學術層面進入評判,而是從『是不是基督徒』的『道統』開始的,這不僅使自己『看起來高高在上』,以『道統』來偽裝自己的學術功底,甚至,即使是『基督徒』學術成果,他們又可以用『無助於教會』(『純搞學』)的理由否定它們更為惡劣者則定具有基督徒背景的學術成果為『自由派』(有害於『信仰之純正』)」


我相信曾教授絕無意在華人聖經研究學術的艱困現象和他抒發的情緒之間搭建因果。但這段情理糾纏不清的引言,赫然在研究院的部落格,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如果我的閱讀沒有錯,曾教授對學術成果的了解是以聖經研究是否能跳出教會群體而判斷。曾教授的視野開闊,展示漢語聖經學研究三股力量、兩個動力,勾勒出當前以中國學術機構為核心的研究形勢。也是這篇序最大的貢獻。但中、台、港,兩岸三地的歷史步伐各有因果,在這三塊土地上的信仰群體走的路過去不一樣,儘管今日往返交流頻仍,但背景、議程和需要並不相同,眼下重要的是互動互效,以利將來發展。硬要以某種形式凌駕於另一種,實非學術界之福。(全文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转载:文学气象与学术假象

冯象两卷的《旧约》译注我都读过,《新约》则还未碰触。张达民博士这篇点评叫我大开眼界!
--------------------------------------------------------------------


大約一年前,也可謂是機緣巧合,筆者把《耶路撒冷聖經》的一九八五英文版(New Jerusalem Bible;以下簡稱NJB)跟較近期的一九九八法語版的譯文和註釋做些比較,處處覺得有點似曾相識,猛然想起好些註釋是在馮譯裡見過。詳細翻查之下,發覺馮象是大量地「借用」了NJB的資料,並加上幾本通用的聖經研讀本,東拼西湊,有時大動手術移植器官,有時索性搬字過紙。他自命站在聖經學術前沿,原來是這番光景。當然,天下文章一大抄,抄一家是抄襲,抄千家百家就是參考。馮氏這類的借用情況,固然是學術著作的禁忌,在坊間通俗作品卻是屢見不鮮,當時也覺得不值得深責,得饒人處且饒人便是了。況且自己要做的正事多著,實不願浪費寶貴光陰來寫一篇負面的評論,所以就不了了之,只跟三兩友好約略一提。

近日收到好友從香港寄來的馮譯《新約》和一些傳媒報道。一口氣把馮譯讀完,如前地欣賞其文采斐然,也如前地見其大量借用NJB。不幸的是,無論從馮譯的前言或網上文章和報道都看到,馮象的口氣愈發囂張,對《和合本》和其他中譯本的批評也變本加厲,不厭其煩地指出舊譯「舛誤極多」,更信口開河,無限上綱,誣蔑傳教士為達目的,「不惜曲解經文改造教義……揚棄學術之道,由『誤譯』生發新枝」云云。馮象也看扁了整個香港的學術界,認為它「缺乏良好的西學訓練與研究條件,……學術傳統和思想交鋒,比起內地和台灣都差一截,跟西方的學術前沿更是隔膜」。馮象甚至進而把歐美教會也批為反學術,引用一些學者嘩眾取寵的極端言語,說:「如今一個主流神學院的學生,畢業後非得把課上學來的東西忘掉,才當得成牧師呢」。馮象以誇張失實的冷嘲熱諷來極力破壞人們對其他聖經中譯以至整個教會學術的信心,來樹立自己至高無上、捨我其誰的形象。筆者遂覺有責任回應這些偏頗的言論,讓讀者看清楚馮譯的學術假象,為教會聖經學術討個公道。(全文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10

转载:Wisdom about Words

谢谢 Scot McKnight 教授的提醒:

"Third, avoid using original language terms if you can’t read those languages. Here’s a rule of thumb: if you don’t know Greek, say this: “According to Spicq, this Greek word soteriameans… “. Don’t say, “This word soteria means this.” In the former, you cite someone who knows; in the latter you lead your audience to think you know when you really don’t. Be honest, especially you preachers. I know a pastor who frequently says “My Greek teacher used to say…” and this is his way of saying “I’m with you; I’m not good at Greek; but here’s what the authorities say.”"(全文

时间紧凑

刚刚接到一通电话,是临近乡镇的一所中学的基督徒老师打了的。她邀请我到学校去给即将考试的学生一些鼓励与代祷。这是一个好的机会,去与学生接触,而自己走过了考试的日子,若能给他们鼓励,这是好的。然而,演讲的时间却是明天早上,还有不到24小时!本来已经紧凑的时间,现在更加是分秒必争了!

这是我接下来的时间表:
23/9(四) -- 查经祷告会(准备讲义)
24/9(五) -- 学校演讲(准备信息)
                    -- 教会中秋晚会(准备布道信息)
25/9(六) -- 出席伟善传道之婚礼(马口,担任信息翻译)
                    -- 出席少年军Menara Taming Sari之演出(希望能赶得回来)
26/9(日) -- 主日崇拜(准备信息)
                    -- 85周年庆典检讨会议

愿主怜悯及帮助,也请大家代祷!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相聚

上个星期走了一趟新山,见了一些朋友。

星期五,净莹从KL到神学院见了院长,讨论了其论文的修改后,就到我这里。然后我们一同驱车到新山,以便出席隔天的婚礼。她之前去了澳洲10天,我们见不到面,谈话的机会也少,这一路上,她就update了我许多所见所闻。

过去几乎每年都会到新山一次,与旧同学见面,但念神学后,机会就少了。这应该是两年来第一次踏足新山。我们先与余德林博士见面,喝茶聊天,也听他分享社会与教会处境。每次与他聊天,都被他的热诚感染。他是一个勤劳的人,阅读、研究、发表、讲课,那股冲劲叫我惭愧。

晚上与生建一家人见面。这是我认识超过10年的好朋友。知道他刚刚完成了其DBA,今年年底举行毕业典礼。回想去年在神学院毕业时,所有好朋友都前来道贺,希望年底也有相聚的机会。他的儿子,子轩已经4岁了,俊俏而且很会说话,与我去年见到的害羞男孩完全不一样了。孩子的成长是明显的。振福与婉君无法一同用晚餐,但过后我们还是有见面的机会,这同样叫我珍惜。


隔天与净莹一同到新山圣光堂参加神学院同学,Daniel的婚礼。我个人与Daniel并不太熟悉,但净莹却是他的好朋友。他比我早一年毕业,是当年的学术优异奖得主。有许多同学及老师一同前来出席,场面热闹。


宴会后,文发夫妇与我们一同回到Sungai Rambai,在这里逗留两晚,参加了主日的崇拜,并带他们到马六甲一游。希望10月份能安排,到时与净莹到关丹走走,让他们招待!

一篇让许多人咬牙切齿的文章!

一據說,華人教會的聖經學者人才濟濟,他們大多留學於英美知名神學院,接受嚴格的學術(原文)訓練,並取得哲學博 士的學位。如果我們要知道華人教會的聖經研究成果,不妨參閱極富代表性的「天道聖經注釋」及「基督教文藝中文聖經註釋」系列,這兩套叢書的原初計劃立意極 佳,就是要展現出教會的華人聖經學研究的成果,從一連串參與寫作者的名單看來,的確是遍滿了古經(舊約)及新經(新約)各卷學有專長者。

但 是,儘管多位號稱為聖經學者,但研究成果表現卻乏善可陳,此種現象主要歸咎於教會並不需要有學術表現的聖經學者。因為教會主要栽培出來的是為「道統」辯護 的神職人員,這些聖經學者頂多就是在神學院教與聖經科目相關的課程,並且被要求以「教會實際需要」的「實用導向」為主,長期下來他們並不被期待撰寫聖經學 方面的學術研究,甚至也不關心聖經學研究的近況,總歸一句話:他們無心於「學統」的耕耘和努力,博士階段所學的基本上是報廢了,學位的取得不過是作為一紙 合法於神學院授課的證明。(全文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转载:雷兢业教授之回应(2)

多謝網上有人留我以前的一篇回應。特別是Keith自己寫的回應,謝謝他。我只是想澄清(希望能够吧!)一兩個誤解:
1. 我絕對認同任何一本學術書籍都要接受其他學者的批判,我的回應從來沒有說不可批評楊書!我對Keith的提問是:1. 他第一篇書評中某些字眼是否適合?2. 他的批評是否每一個都中肯?希望Keith不要認為我反對他(或其他人)對楊書作出批評。沒有批評,怎會有進步?同樣的,我欣賞梁斐生博士的勇氣。

2. 我也認同學者「須要以一種持平、客觀但有立場、建於堅實的文獻閱讀、甚至與整個學術群體有所對話的情況下,對這些文本作出分析。」楊書有沒有達到這個原則,我想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意見,如果你認為楊書達不到這標準,大家可以再討論,仍然是朋友。但另一方面,批評楊書的人是否有用同一的態度去讀楊書,同樣是可以去討論的;我所關心的是這一點。

3. 我說楊牧有福音派立場,當然不是說他可因此胡說八道。我上一篇文章不是說「再從他的對與錯中追求更全面的了解」?我只是說他有福音派的立場,不會自動代表他的評論是無效的。

4. 我再說,我希望有其他學者能以其他的立場去介紹這些二十世紀的偉大神學家。Keith,國棟,我盼望有機會讀到你們介紹巴特、田立克等人的書籍,我想這對教會的貢獻會超過寫一篇書評。

5. 最後,一點背景。我在楊書中序言說他沒有用框架去套上神學家身上,我想到的是如Grenz and Olson, 20th Century Theology那裡以immanence and transcendance來把神學家分類的方法,我比較喜歡楊書沒有這樣的分類框架,不是說楊書沒有詮釋的立場。謝謝Keith指出我前言不對後語的地方。(原稿

马来西亚,生日快乐!


拜安华两年前的916变天承诺,马来西亚日忽然间成为了焦点。两年前,马来西亚日的“声望”甚至高过国庆日。

纳吉上台后,高喊“一个马来西亚”,这口号到底有什么内容不重要,重要是其市场价值,这完全是市场学(marketing)的把戏。“一个马来西亚”喊了一年多,却仍旧有人要求某些种群回某某地,却仍旧有空间让什么土权会抬头(不要搞错,这个“会”不是环保份子!),仍旧让“五毒散”无的放矢,仍旧把半岛叫“西马”,沙巴与砂拉越叫“东马”(不懂的人可能以为是东德/西德、南韩/北韩呢!不是一个马来西亚吗?在这里谢谢孙宝玲博士在其文章,Naming the Dog: Another Asian Reading on Mark 7:24-30,注脚37中引用了与小弟对话而得的资料)!

现在重看去年的讲章,还是很有感觉,也就表示这一年并没有明显的进步。

期待马来西亚“变天”,变得更民主、开放、更公义!如果教会是社会的缩影,这些期待对教会也是真的!

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10

转载:学术叫教会太沉重吗?

就筆者理解,學術規範是指對所研究的文本作出判斷和評價時,必須建基於扎實的理解和分析,並且須要使用精確的概念和合理的推論來表達研究者的觀點。這些對研究者而言是用以區別「意見」和「理解」的關鍵。因此,請別誤會「學術」就必然是指某些不吃人間煙火之人所從事的純概念性的遊戲,反倒當我們要進行一種認真的理解時,就必須要有這種準備。這些標準,我認為尤其適用於一些多年來受過嚴謹西方學術訓練,並現在正從事教研工作的學者而言。我這樣說,並非指這些人就不應和不能寫些較輕鬆的作品,他們當然可以寫散文寫詩,以此寄托他們的情懷和感思。但當他們要向學生和學者介紹某位大詩人大散文家時,他就不能以一種寫詩寫散文的心境來介紹,他須要以一種持平、客觀但有立場、建於堅實的文獻閱讀、甚至與整個學術群體有所對話的情況下,對這些文本作出分析。這不僅是一個學人應有的態度,更是一種尊重文本和文本作者,和尊重閱讀群體的應有態度。

依此,一個學人的信念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並且應該改變上述的規定?其次,這個學人所預設的閱讀群體的信念又是否可以和應該改變上述的規定?或者,在什麼情況下,一個學人的信念能成為其他人評估他的作品時的有效標準?我認為現時有一種講法是危險的,就是「他用某種信念來研究這些作品,所以我們應該用較同情的角度來理解他的詮釋。」我不否定每個人都有他的取向,學人更會有他的價值信念,甚至我認為學人應該不要把一已的信念隱藏在研究後面,反倒須要放於讀者前面讓大家評價。但我們是否就應該接受一已的信念可以導致某些沒有符合學術規範的研究?難道一個支持政治自由主義的學人,他在授課時可以不尊重馬克思的文本而對他作出武斷甚至錯誤的論述?尤其當他的課堂是介紹廿世紀的政治哲學選讀時,難道讀者不是期望這位教授能持平並以準確和清晰的概念來介紹每位思想家嗎?甚至,這位學人不是應該推進他的學生和學習群體的閱讀水平,把最當前的馬克思研究的高出平作品介紹給他的讀者和學生!我們什麼時候把學人和教授的授課和寫作水平拉低至一個地步,以為在眾人視他為異端時夠膽講講他就已經了不起!(全文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SAGE Online Journals Free Access

SAGE online Journals再次为读者带来优惠,到10月15日,大家可以注册并免费游览、下载其学术文章。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AGE Journals Online (SJO), SAGE's award-winning journal platform, is now live!  To celebrate, free online access to must-have content back to 1999 is available until October 15, 2010.  Experience the enhanced user-friendly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y, including:
SAGE Journals Online
  • Redesigned main portal page
  • Expanded discipline search and browse across 50+ disciplines
  • Abstract previews on tables of contents and search results
  • Popular article lists for most-viewed and most-cited articles
  • Pivot searches for article keywords
  • Feature hideaway options for author affiliations, related links, and other functions
  • Tag-along navigation of content features as users scroll down the article page
  • Pop-up references provide full citation information within the full-text of an article
As an existing SAGE Journals Online registrant, simply activate this trial on your existing account.  Go to the “REGISTER HERE” link below and “Sign In” using your User name of USER_NAME and your password (if you’ve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simply follow the link on the page to receive a new one).
Register HereRegister here
Registration only takes a couple of minutes.  You’ll then have access to more than 320,000 articles from 560+ journals on SAGE Journals Online—one of the largest and most powerful collections of business,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science, technical, and medical content in the world.

Thursday, September 9, 2010

“你到底是不是个律师?”

曾经上载了赵明福验尸庭中的一小片段,以下这个更长,达9分钟,而且还被有心人加上了中文字幕。本来,家丑不宜外扬,但若外扬能激发“以色列人”上进一点,这又何妨?


《诗篇:神子民的祷告》



“詩篇,神子民的詩歌之選集;它的開始和結束,都讓人有錯覺,以為過分簡單。第一篇說「好人興旺,壞人滅亡」,一切都會沒問題;一五○篇說「讚美耶和華」,確實是這麼完美。作者威爾克了解那感到困惑的聖經讀者,他們說「是的,但真是這樣嗎?」他說道,其實中間的一百四十八篇,帶出了許多個別信徒或是信仰群體必須面對的掙扎、重擔、疑問及苦難,並且也闡述了那與他們立約的主,在信仰的旅程中,為他們所作的一切。威爾克藉著每一篇詩,無論是長、是短,是熟悉或生疏的,引導我們在這過程中,看見整本詩篇精心的、邏輯的編輯藝術。”

作者:Michael Wilcock
英文系列为BST (Bible Speaks Today),不是太技术性的注释书,强调书卷的信息(Message)。
英文原著2001年12月出版,中文翻译2010年9月出版,推荐文章看这里
共两册,合共900页。

折扣价+邮费=约RM85.65
本地售价=约RM137.75(未折扣)

有兴趣一起购买的朋友,请在这两周内(最迟9月20日)让我知道。

路加:历史学家与神学家


I. H. Marshall 的重要著作,Luke: Historian and Theologian 之中译本,《路加:历史学家与神学家》已经由台湾校园翻译出版了。中译本比起原著慢了近30年,我们何止慢半拍?


推荐文章请看这里

Wednesday, September 8, 2010

转载:香港神学界的失败

继早前陈家富教授评论(评论一)杨庆球教授的新著《二十世纪神学选读》后,张国栋也在其部落格针对其它议题,如书本的选材,及部分书评者的言论作出了点评(8月18日就刊登了,我实在慢得可怜!)。看来,雷兢业教授的回应文章有更多是回应张氏的。

另外,各位不妨按上面楊書的image 看看三位推介者所說的話。以全書結構來看,楊慶球似乎是想暗暗襯托出福音派的重要性甚至正統性--例如附錄裡只有洛桑信約,但標明為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的推介者雷競業(即楊教授之同事),卻聲稱沒有此事,他倒說此書「沒有用一個假定的神學框架去介紹所有神學家,也沒有把作者的神學強行套在各人身上。在取捨哪位神學家的問題上,本書反映了作者的普世精神」。吓?普世精神?沒有天主教、沒有東正教、沒有當代議題(如解放神學),憑甚麼稱得上有普世精神?由於未看此書,我暫時只能懷疑。我懷疑這正正反映了福音派人士的情意結,既要高舉福音派,但又想被人覺得他們很公平,很公正,結果只懂得在最表面的地步做點門面功夫(但又做得不足),務求令讀者以為「當我們甚麼都有談過、考慮過,結果還是會發現福音派是最好的」。這就像某位香港著名的「基督徒學者」,總愛旁徵博引,然後必然回歸到一個十分保守和十分福音派的立場。不管他是否真的懂那些他要談的東西,這個表面形像已經足夠說服大量無知信徒讀者,令人以為福音派無得頂!


另一推介者郭偉聯寫的更是慘不忍睹。他竟然說:「楊慶 球老師在本書選取了不同派別、具代表性的神學家,深入淺出地介紹及評論他們的思想,啟導讀者認識及思考神學與現代處境的關係。本書是現存華人同類作品中最值得推薦的一部。」有朋友告訴我,郭偉聯曾經在英國系統諗神學,「在建道期間也曾投稿評論ford的the modern theologians, 他應該知道楊氏的書有何優劣點」。那麼,他明明是知道楊書有很多缺點,而他的系統神學訓練亦理應令他能夠像陳家富博士那樣看出楊書的嚴重錯誤。為甚麼他卻可以一味的讚?或有人會反駁說,若「現存華人同類作品」全都是比這書更垃圾,所以說這書是「現存華人同類作品中最值得推薦的一部」也無可厚非;請不要來跟我們玩文字遊戲,「推薦」意味著這是很好的東西。他可以拒絕寫推薦的,這是學者的良知和自由。

福音派的神學教授和學者,為甚麼總愛關起門自吹自擂,但卻無法經得起考驗?為甚麼他們這小圈子裡的人,非但不敢指出同道在著作裡的錯誤,還要讚到彷彿無出其右?他們何時才會悔悟過來,多做點堅實和誠實的研究?幾位推介者都在香港主要神學院執教鞭,而學生(郭偉聯)替老師(楊慶球)的書寫推介並不尋常,可見這是一個市場定位的策略。而這市場定位,正正就是要香港下一代的信徒受這書影響,對二十世紀的神學有錯誤認識。這樣的事,怎能做得出來?出版言論自由人人都有,寫劣作也是自由。但出版一本書來作為一個建制的讀本,並且推崇為「最值得推薦」的一本,作者和推薦人都要受十分嚴格的批判,甚至要被叫停,他們無權教壞教會裡的下一代!福音派人士一去到學術地位和社會議題,總會有很多人說世界裡有很多無神論者和自由主義者有陰謀,把一些錯誤的東西教導下一代,令人對基督教有更多誤解。然而,假使這有幾分真,我們卻不見得福音派的人士--包括學者--比別人好得去哪裡。”(全文

Tuesday, September 7, 2010

双溪南眉卫理公会设教85周年(3)



感谢天父上帝,也感谢所有弟兄姐妹的参与并付出,让教会85周年感恩庆典能顺利进行。当天虽然是国庆假期,但前后都需要两天都是上课及工作天,然而却有超过600人前来与我们一同欢庆,实在受宠若惊!宴开63桌,这是我们过去举办庆典的记录!


有些参加者对我们所呈现的节目感到激赏,有的对当天的水果赞不绝口,当然,也有人给予善意的评语(如时间太长)。无论是赞美或建议,我们都会聆听并检讨,以期望在未来能办得更理想。愿上帝得着荣耀!




谢谢的话总不嫌多,然而就算太多还是要说!

谢谢上帝在过去85年的恩典,也谢谢祂在庆典当天赐下好天气!
谢谢筹委会过去数个月的筹备。
谢谢协助洗刷场地、搬排桌椅、布置的弟兄姐妹,你们是最辛劳的!
谢谢编排桌椅、包裹礼篮及礼物、安排、准备茶点及午宴、协助招待的弟兄姐妹。
谢谢所有参与演出、溪水音乐,及台前幕后的弟兄姐妹。
谢谢音响的负责人。
谢谢负责交通安排的弟兄们,你们都被晒黑了!
谢谢所有以代祷及奉献支持这工作的弟兄姐妹。

Saturday, September 4, 2010

雷兢业对陈家富之回应文章

楊慶球牧師有一本近作《二十世紀神學選讀》(香港:基道書樓,2010),在網上帶來一些評論,其中有些是很不客氣的。作為他的同事,不免有點為他感到不憤,所以寫下了一些個人的感想。我強調自己不是一個中立的觀察者,但我的話是否因此而變得毫無價值,那就由讀者去判斷吧。

1. 可能楊牧師的書應改名為《一個福音派信徒寫給一般信徒的對二十世紀新教神學的個人選讀和初步反省》,可以避免一些誤解;當然,沒有出版社會同意用這樣的一個題目。他在序言中已明言:「因此﹝本書﹞是按我個人的興趣及理解,…所謂重要的,是指我們認為他們這方面的思想對今日的華人信徒,包括中國大陸的基督徒有益處,…因此本書不是純為學術而寫,而是有我個人的價值取向。」「本書是一個開始,現在選哪一位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將來還寫下去。」(p. xiv)

2. 為何書中沒有Karl Rahner或Zizioulas?當然不是因為他們不重要,但是對一般華人的福音派信徒而言,這些都是陌生的名字。他們卻可能在某些新教的神學作品中看到巴特或史托德的名字,因而想知多一些這些神學家,所以向他們介紹新教的神學有一定的優先。這本書有普世精神嗎?在乎對那一種讀者而言,對於那些飽讀神學的有識之仕,本書當然不够普世性。但對於一些保守的教會和信徒,巴特已經跡近異端,田立克更可能是魔鬼的化身。楊書以平實的手法介紹他們的思想中對福音派信徒的「有益處」,九章中只有最後兩章是介紹正宗的福音派神學家,如果楊書能幫助更多的福音信徒進入其他新教傳統的神學家的豐富思想,已是「功德無量」。重要的不是楊書漏了甚麼人,而是有人繼續去介紹Karl Rahner, von Balthasar, Gutierrez, Zizioulas etc.(全文